業內熱議全面注冊制改革:門檻不低,不會出現扎堆IPO
四年試點后,全面注冊制改革大幕徐徐拉開。
2月1日,中國證監會就全面發行股票注冊制涉及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等主要制度規則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
從核準制到全面注冊制,A股資本市場迎來重要里程碑。全面注冊制改革究竟有何意義?它將如何影響A股生態?界面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前恒泰證券總裁、知名財經大V牛壯,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高級副總裁、基金經理魯亞運,三位嘉賓就上述熱點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在2023年年初這個時點啟動全面注冊制改革,可以說是出乎市場意料,也由此可見為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國家對資本市場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 牛壯表示,全面注冊制的推行,標志著此前持續近四年的試點階段正式結束,也宣告中國資本市場最基礎的制度建設已經形成。
魯亞運表示,注冊制改革的本質是資本市場進一步向市場化改革,即把選擇權交給市場,監管部門不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出判斷,主要起到審核和把關質量的作用。與核準制相比,注冊制的上市門檻低、上市效率高,同時在信息披露為核心的上市流程框架下,發行上市全過程更加規范、透明、可預期。
陳欣坦言,市場此前曾預期在全面注冊制背景下,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有機會上市,不過從實際出臺的幾套上市標準來看,一個企業如果沒有科技含量,缺乏創新能力,經營規模也不大,上市希望依舊渺茫。而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實施的注冊制區別于海外資本市場的地方。
具體而言,陳欣指出,“全面注冊制主板第一套標準比我預期的高,比如要求經三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不低于1.5億元,以往則是要求不低于3000萬。標準還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這也是此前沒有過的。除此之外,第二、第三套標準對擬上市企業的營收、市值要求也大幅超過以往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的要求。”
全面注冊制推行后,將對A股市場生態以及交易制度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級市場方面,全面注冊制改革能夠進一步提升直接融資的效率和規模。以創業板注冊制試點改革為例,新股從受理到上市的時間從過往的520天縮短至380天,二級市場方面,有助于增強主板市場定價能力與效率。”魯亞運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全面注冊制實行后將促進一二級市場定價接軌,研究定價能力的重要性上升,對投行而言研究能力將取代入圍率成為新的分配邏輯,對投資者而言打新需要更聚焦資產真實價值。參考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下的新股打新情況,發行市盈率較高的新股破發概率較大、首日平均漲幅較低。”
陳欣認為,過往A股新股定價并不準確,打新市場較為畸形,長期以來存在兩種亂象:一是新股上市后短期內股價遠高于發行價,而在這背后可能存在資金投機或股價操縱等行為。二是在籌備上市期間,企業都會想盡辦法做大業績,而在上市后,其盈利能力反而會出現回落,并導致股價下跌,致使熱衷“炒新”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在他看來,全面實施注冊制之后,主板新股前五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新股上市首日即可被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可以使得看空力量加入市場,能有效抑制短期股價爆炒,提升新股定價效率,長期來看有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對新股定價和存量股票的流動性都會有影響。港股20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很多研究機構是不會覆蓋的。也就是說,未來如果一家公司公司不具備一定體量,沒有吸引力,上不上市沒有太大區別。”牛壯表示。
此外,未來A股退市制度也會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改善。牛壯指出,“過去試點注冊制,A股一共退市了46家企業,而反觀美股市場,過去三十年累計有17000多家企業退市,可以預計,存量標的優勝劣汰會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行業豐富度也會增加。類似過去的阿里、騰訊、泡泡瑪特等代表新經濟方向的企業將加速登陸中國資本市場。”
全面實行注冊制會否導致新股供給的大幅增加?對此,魯亞運表示,實行注冊制有利于加快上市效率,但并不意味著各種公司都能上市。證監會也表示“實行注冊制并不意味著放松質量要求”,可見全面注冊制不等于簡單降低上市門檻。注冊制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圍繞鼓勵優質企業融資展開,另外券商跟投制度的落實也意味著項目選擇上會更加注重企業質量篩選。最后,目前交易所審核、證監會注冊的基本架構不變,上市發行的節奏整體可控,判斷IPO數量暴增的可能性較小。
“如果是創新型企業,即便短期內上市數量多一些也沒關系。而如果一些質量較差的企業上市后業績變臉,損害投資者利益,我相信監管層依舊會出手予以限制。” 陳欣則認為,與其擔心企業扎堆IPO對市場帶來沖擊,不如考慮是否有足夠多好的企業來A股上市。
牛壯表示,盡管中國資本市場總規模達八九十萬億,但實際上待上市的資產規模依舊龐大。參照美股市場來看,其退市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上市數量。“注冊制全面開展后不久,我們也將會迎來相對平衡的階段,不太會出現堰塞湖的情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