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追蹤:中美審計監管合作新進展
美國時間12 月15 日,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在其官網上發布報告稱首次獲取中概股公司的審計權限1。PCAOB表示,經過在中國香港歷時9 周的現場審查后,確認在2022 年度可以獲得對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的會計師事務的無約束審查權限,進而撤銷其于2021 年底公布的對于相關事務所無法進行審查的決定。中國證監會也在北京時間12 月16 日上午就此次進展發表積極回應2,表示在8 月底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簽署以來,雙方監管機構嚴格執行各自法律法規和協議的有關約定,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檢查和調查活動,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歡迎美國監管機構基于監管專業考慮重新做出的認定,期待繼續推進今后年度審計監管合作。針對這一最新進展,我們解讀如下。
中美審計監管合作新進展:實質性突破、為后續持續合作打下基礎;退市風險被重置整體看,此次進展是繼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打下合作基礎后取得的新進展和實質性突破(《中概股追蹤:中美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為后續持續的年度審計監管合作打下基礎,也基本掃除了明年初中概股披露年報時再度被標記的風險(連續上榜三年將面臨退市風險,自2022 年初開始陸續上榜的企業潛在退市的倒計時也將因此重置)。
中概股審計問題由來已久,也是近年來壓制中概股市場風險偏好的主要因素之一。2020 年底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3使得這一問題升溫。該法案的一個核心內容,是要求外國公司會計事務所提交審計底稿,若連續三年無法提供,或將面臨退市風險。2021 年底,美國證監會SEC進一步出臺了該法案的實施細則,并于今年3 月開始正式實施,進入實際執行階段,不符合條件公司被標記并納入所謂“識別名單”,目前上榜公司總計超過170 余家。
中方不斷提供監管合作條件,促成此次取得實質性進展。2021 年12 月和2022 年4 月,國務院和證監會先后對起草《國務院關于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的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與修訂《關于加強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增加對赴中國香港和美國上市的境內企業的覆蓋,為跨境監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這也為中美監管雙方合作留出了一定空間。2022 年8 月26 日晚,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公告,中美監管機構簽署審計合作協議,就雙方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監管檢查和調查活動做出了明確約定,形成符合雙方法規和監管要求的合作框架。隨后,PCAOB于9 月抵達中國香港進行首次檢查和調查活動,并發布了此次報告。
審查細節與后續進展:確定獲取審查權限,籌備后續定期審查計劃PCAOB報告稱,其工作人員于9 月前往中國香港,在9 周內對分別設立在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畢馬威華振及普華永道兩家會計師事務所展開審查,期間雙方監管機構嚴格執行各自法律法規和協議的有關約定,最終確定撤銷2021 年底公布對于相關事務所無法進行審查的決定,并確認在2022 年度已經能夠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調查。PCAOB表示,可以1)自行選擇并決定其檢查的公司、審計業務等;2)能夠查看完整的審計工作底稿,并且能夠保留相關信息以完成后續工作;3)可以采訪與審計相關的人員并獲取證詞。
在審查過程中,PCAOB初步發現受檢查公司的一些可能問題,與其在其他國家及地區首次檢查中的發現基本一致。如有必要,將會進一步調查并采取可能行動,例如要求于一年內改正等。此外,PCAOB稱此次審查只是開始,已在著手準備2023 年初和之后的進一步審計中概股的計劃。
潛在影響及意義:暫時消除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風險;改善風險偏好;回歸港股仍是主要趨勢有助于短期消除多數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風險。我們在前文中提到,《外國公司問責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若外國公司的會計事務所連續三年無法提交審計底稿,這些外國公司或將面臨退市風險。本次進展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美國監管機構撤銷2021 年底無法對相關事務所進行審查的決定,因此我們認為中概股公司在明年初披露年報時大概率不會再被標記上榜,也就意味著上述三年倒計時將被重置,暫時消除了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風險。往前看,本輪突破進展也為后續開展持續的監管合作打下現實基礎,正如中國證監會所回應,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中美雙方可以在前期合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今后審計監管合作。這樣的話,便基本可以消除中概股公司退市和中美金融脫鉤的尾部風險(《中概股追蹤:未來出路與可能演變》)。
但無論最終退市與否,選擇赴港上市仍將是中概股對沖潛在不確定性的一個主要選擇和趨勢;有助于優化港股市場結構、吸引資金沉淀、強化中國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目前已有28 家公司通過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歸港股(其中19家為二次上市,9 家為主要上市;19 家中已有4 家轉為雙重主要上市)。往前看,我們預計更多符合條件的中概股公司回歸港股。基于目前條件,我們測算仍將有27 家公司符合回歸條件。回歸方式上,考慮到雙重主要上市可以在外部上市地位出現變化時仍保持其在港上市地位不受影響、且可納入港股通范圍,因此我們認為采用或轉為主要上市將成為主流。
我們測算,上述公司如果轉為主要上市并納入滬港通后,有望帶來約500 億港元的資金流入。中長期看,更多中概股公司的回歸有助于進一步優化港股市場結構,吸引資金沉淀,進而形成優質公司和資金的正反饋,進一步鞏固港股市場作為區域金融中心以及中國“新經濟橋頭堡”的地位。
短期而言,當前監管進展有助于改善風險偏好,支撐當前港股與中概股的情緒與估值修復。10 月底以來,港股市場強勁反彈,MSCI中國指數反彈近40%,恒生科技更是大漲近60%,背后主要驅動力是我們提到的港股面臨的“三重壓力”
(美聯儲政策收緊、中國經濟增長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預期(《港股“三重壓力”均有所緩解》)。這一反彈趨勢也基本驗證了我們在11 月中提出的觀點,即港股最艱難的時刻逐漸過去,轉機漸現(《港股市場2023 年展望:驟雨不終日》)。經過近期反彈,除了部分技術指標顯示短期超買和獲利回吐壓力外,港股依然跑輸全球整體市場、估值也依然處于低位。此次中概股監管積極進展為持續多年“懸而未決”的退市風險服下了一顆“定心丸”,這有望持續推動投資者風險偏好修復,從而支撐估值修復。在當前位置,我們認為市場若出現短暫休整甚至盤整也可以理解,但這或也難以扭轉已經形成的修復趨勢,市場有望在波折中上行,只不過更多的上漲空間有賴盈利進一步修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創業板IPO受理為何銳減
- 下一篇:亞微軟件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