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53家公司登陸北交所 “小巨人”占比近半
今年以來截至12月4日,53家公司登陸北交所,其中24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占比達45%。
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北交所新上市公司質地優良,特別是盈利能力等方面較為出色。隨著更多優質公司選擇在北交所上市,將有助于把北交所打造成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北交所或成
吸納“小巨人”主陣地
目前,北交所四套并行的上市標準,兼顧了不同類型、不同特征企業,行業包容性強,涵蓋醫藥健康、信息技術、“雙碳”等新興行業企業。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融資需求較大,而北交所的上市標準相較于創業板、科創板略低,適合凈利潤在2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融資。
常春林認為,目前多數企業在北交所上市時選擇標準一和標準二,隨著北交所在準入層面更加包容,未來按照標準三和標準四申報的企業也將逐漸增多,如一些依靠研發驅動、具備更強技術能力的芯片半導體企業、生物醫藥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仍有大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未上市,業內人士預計北交所將成為這些企業上市的“主陣地”。
“北交所融資排隊時間較短,確定性較強。”諸海濱表示,北交所實施一體化“流程再造”,建立掛牌、上市直聯審核機制,更適合這些處于關鍵成長期的“小巨人”企業。
“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未來北交所新上市企業中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常春林進一步表示。
“目前我國產業鏈存在一些‘卡脖子’問題,而‘專精特新’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利器。通過與產業鏈各方協同創新,這些企業支撐產業鏈補鏈延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成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諸海濱表示,下一步應加大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力度,以改善其流動性和融資能力。建議優化相關信息披露,突出企業“專精特新”特色,鼓勵相關企業掛牌、上市。同時在融資政策上,給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再融資政策傾斜。
明年是布局優質公司
有利時機
此前,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在2022年金融街(6.040, 0.02, 0.33%)論壇年會上表示,推動常態化發行上市,加快北交所高質量擴容。進一步提質增效,打造“預期更明、效率更高、包容更強”的上市服務品牌,讓北交所成為中小企業上市優選地、首選地。
根據北交所網站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交所新股發行進入年終“沖刺期”,處于發行狀態的還有15家公司,加上現有的132家,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或達147家。
從排隊企業來看,共有90家企業處于發行上市審核階段,包括2家已受理、59家已問詢、16家中止以及4家通過上市委會議、9家提交注冊。此外,截至10月底,北交所在審在輔企業合計429家,其中近八成獲得了國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或“專精特新”企業認定,31%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從排隊公司來看,諸海濱認為,“專精特新”等公司占比較高,因此2023年是投資者選擇北交所優質公司積極布局的有利時機,也會成為各家券商投行業務的豐年。
在常春林看來,新三板-北交所-科創板、創業板逐漸形成了金字塔式、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健全了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全鏈條制度體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