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維醫療沖擊港股未果 啟動上市輔導再戰IPO
被譽為“內窺鏡第一股”的新光維醫療赴港上市未果,選擇啟動上市輔導回A。
11月10日中金公司受聘擔任新光維醫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機構,并已簽訂《輔導協議》。11月22日,新光維醫療輔導備案獲證監局受理。
尚未實現盈利
作為一家一次性電子內窺鏡生產企業,新光維醫療成立于2016年。招股書顯示,其產品序列包括3款已獲批產品以及11款在研產品。產品適用范圍包括婦科、呼吸科、泌尿外科、肝膽外科等多個科室。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新光維醫療是全球唯一一家成功開發具有2D轉3D功能的內窺鏡系統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一家4K內窺鏡成像系統和4K內窺鏡鏡體均獲FDA批準商業化的公司,并且還是中國唯一一家成功將自主研發的3D內窺鏡系統銷往海外市場及中國三甲醫院的公司。
在新光維醫療核心產品線中,一次性使用電子輸尿管腎盂內窺鏡已在中國、歐盟獲批商業化;一次性使用電子宮腔內窺鏡已在歐盟獲批商業化、一次性使用電子支氣管內窺鏡已在美國、歐盟獲準商業化;一次性使用電子膽道內窺鏡(經皮)也于今年2月在國內獲批上市。目前,公司的一次性電子宮腔內窺鏡在中國的可行性臨床試驗也已完成。
新光維醫療的兩位創始人履歷頗為豐富。創始人之一的陳東,2004年至2011年在全球內窺鏡龍頭奧林巴斯就職,并參與內窺鏡的研發。2011年,其回國擔任奧林巴斯臨床事務部部長,直至2016年離職創辦新光維醫療。
另一位創始人張一,2002年曾出任微創醫療COO和CTO,三月后升任總裁。2006年,張一擔任大冢制藥中國區董事長,兩年時間便帶領團隊實現扭虧為盈;2020年,張一創辦的沛嘉醫療成功登陸港股。
股權機構上,TO CHIN(陳東)直接持有新光維醫療 33.7719%的股份;通過員工持股平臺 City Linker Hong Kong Limited(瑞城香港有限公司)和新圖(海口)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間接控制公司 9.4501%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 43.2220%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
業績方面,雖然新光維醫療技術覆蓋廣泛,但商業化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營收規模較小,且尚未實現盈利。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新光維醫療的營收分別為1039.5萬元、3222.2萬元和6962.3萬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3083.6萬元、3057.1和5.25億元。
雖然尚未盈利,但新光維卻備受資本追捧。企查查顯示,新光維醫療2018年12月獲得利來亞洲基金天使輪投資;2021年4月完成4億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禮來亞洲基金聯合領投,經緯中國、美敦力等參投;去年8月,B輪融資募集資金達到4億元,投資者包括Hudson Bay Capital Management、涌金資本等新增投資機構,老股東高瓴創投、禮來亞洲基金、經緯中國繼續加碼。
赴港上市未果
新光維醫療沖刺資本市場的首選目標是港股。公司于2021年9月向港交所遞交了H股首次發行并上市申請,并于2022年4月再次遞交了上市申請,但隨后上市進程就一直未有進展。
對于赴港上市,新光維醫療在招股書中指出,上市所募資金將用于開發及商業化旗下產品、開發其他涉及內窺鏡技術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擴大產能、探索戰略合作收購、作為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針對生物醫藥公司的第18A章上市規則正式生效至今的4年半時間里,的確吸引了一眾的生物醫藥公司赴港上市,市場也給出了相當可觀的估值。但市場人士指出,無論是流動性問題還是外部環境、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當下有越來越多符合條件的生物醫藥公司重新考慮A股、尤其是登陸科創板的可能性。
隨后今年11月,新光維醫療選擇重啟上市輔導回A。11月10日中金公司受聘擔任新光維醫療上市輔導機構,并已簽訂《輔導協議》。11月22日,新光維醫療輔導備案獲證監局受理。
目前,中國醫用內窺鏡市場大部分被進口產品所把持,國產醫用內窺鏡的產品占比極低。據眾成醫械大數據平臺統計,2021年上半年共監測到2094家醫院公布內窺鏡招投標中標結果,其中奧林巴斯中標數量共計1311件,市場份額占比40.5%;排名前三的還有卡爾史托斯與富士,市場份額分別達15.0%與10.6%。
國元證券曾指出,由于一次性內鏡技術壁壘較低,無需考慮復用性與穩定性,且國內內鏡產業鏈配套齊全,關鍵部件國產化率高,因此供應鏈整合能力較強的國內廠商得到快速發展,憑借性價比與先發渠道優勢,未來仍有望在全球一次性內鏡市場中保持較強競爭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北交所常態化發行加速高質量擴容
- 下一篇:北京加強助企紓困 中小企業營業收入降幅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