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一周年 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定位凸顯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迎來開市一周年。短短一年時間,北交所上市企業快速擴容,從首批81家公司掛牌交易,到目前的123家,總市值近2000億元,大量專精特新“小巨人”聚集,彰顯了“更早、更小、更新”的屬性。
一年來,北交所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進一步發揮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一方面,轉板制度平穩落地,打通了交易所之間的連接通道,豐富了中小企業的成長選擇;另一方面,向區域性股權市場延伸,推動形成了“創投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交易所”支持中小企業持續成長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盡早進入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的激勵機制更加明確,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路徑更加順暢。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科技創新的潛力被限制。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市場定位,拓寬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有利于為中小企業高速發展注入新動能。
特色制度發揮“引擎”作用
憶往昔,崢嶸歲月。過去一年里,北交所構建了一項又一項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制度。
上市審核精準包容。全面落實注冊制要求,建立了協同高效的審核注冊機制,發行上市審核預期明、時間短,從受理到注冊平均用時145天,最短用時僅72天。四套并行的上市標準兼顧不同類型、不同特征企業。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適度包容中小企業發展階段中關聯交易占比高、區域及客戶集中、業績波動等階段性規律性問題,為中小企業成長壯大留足空間。
發行融資靈活多元。提供普通股、優先股、可轉債等多種權益融資工具,實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向特定對象定向發行等多元融資方式。構建充分博弈的定價機制,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融資平均2.07億元,單次融資金額從0.4億元到17億元不等,支持企業合理按需融資。
交易制度高效均衡。設置股票漲跌幅為30%,合格投資者門檻為50萬元證券資產,開市以來日均成交金額超10億元,日均換手率約1%,呈現出與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動性水平。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開市一年以來,給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目標相對清晰、也更契合中小企業融資的市場平臺,更好地解決了企業融資問題,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能力。
轉板制度日趨完善。一年來,已有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轉板至科創板、創業板交易。
“北交所上市公司成功轉板,意味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暢通和完善。這有助于提高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市場功能、激發市場活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常春林進一步表示,轉板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尋找適合自身發展場所的一個途徑。轉板制度的推出,意味著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的上升通道被完全打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轉入的交易所和板塊,利用好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
此外,為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進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場功能和品牌效應,豐富市場產品結構,北交所以政府債為突破口,逐步探索債券市場建設,為北交所債券市場平穩起步奠定了基礎。統計顯示,截至11月11日,累計服務政府債券發行45只,合計規模超5800億元,其中國債11只,規模4805.20億元;北京等5個省市地方政府債34只,規模1015.16億元。
“通過不斷改革,北交所上市公司質量、新股合理定價、市場流動性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諸海濱表示,從上市發行端來看,很多細分行業龍頭和“專精特新”企業排隊上市或上市讓投資者眼前一亮。
資本賦能創新型中小企業
觀今朝,良木成林。新興產業、高端制造、國產替代、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一連串的關鍵詞,折射出北交所的鮮明特征。
與此同時,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效一年來正不斷得以印證。根據北交所上市公司三季報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32.07億元,同比增長33.25%;實現歸母凈利潤69.26億元,同比增長19.43%;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62.23億元,同比增長21.30%,整體業績穩步增長。
“目前北交所的高端裝備制造、TMT、化工新材料、消費、生物醫藥五大行業集群已初現端倪。”諸海濱表示,北交所的設立拓寬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增強了產業鏈各方協同創新能力,支撐產業鏈補鏈延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成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
渤海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致力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上市公司中多個細分領域均有涉及,這充分體現了北交所的包容性。
他進一步表示,國家將“專精特新”作為指導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從提升國家整體產業安全性和競爭力的角度考慮。各產業鏈當中需要龍頭企業,同時也需要為龍頭配套的中小企業,只有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配套企業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才會帶來整個產業的提升和競爭力的提升,從而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提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超過八成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其中47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從研發創新方面來看,北交所上市公司專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加大研發力度。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合計31.97億元,同比增長33.10%,研發強度達4.37%,約為規模以上企業的3倍。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20%,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進口替代。
典型的如富士達,公司主導制定的IEC國際標準發布,標志著公司在射頻同軸電纜組件領域保持著國際技術領先地位。富士達副董事長武向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北交所上市后,公司融資能力大大提高,促進了企業快速發展,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
穎泰生物董事長王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為“專精特新”企業開辟出了上市融資新路徑,公司借助這一優質平臺進一步完善了上下游產業鏈,提升了規模化經營的能力。
“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與公司溝通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王榕說。
開市一年來,北交所“龍頭”撬動作用有效發揮,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顯增強。新三板創新層培育和遴選功能增強,2022年分層完成后創新層公司共1723家,達到分層制度實施以來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北交所在審在輔企業質地優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審在輔企業合計429家,其中在審企業133家,在輔企業296家。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的在審在輔公司有274家,凈利潤持續增長的公司有228家,成長性具有顯著優勢。歸母凈利潤超過4000萬元的公司有168家,已達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此外,近八成企業獲得國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或“專精特新”企業認定,31%在審在輔公司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北交所的平穩運行將逐步優化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生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北交所的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特色會愈發濃厚。”常春林說。
探索試驗未止步
迎來路,鴻鵠展翅。北交所開市一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北交所的探索和試驗也從未止步。
11月4日,北交所發布北證50成份指數樣本,并將于11月21日正式發布實時行情,行情授權與指數基金開發工作正在有序推進;11月11日發布融資融券相關規則,后續將持續推進技術準備、權限開通、投資者培育等工作,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就緒后,將另行公布標的股票名單和可充抵保證金證券名單,啟動融資融券交易。此外,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舉措也在穩步推進。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一些問題仍有待解決。在諸海濱看來,當前北交所市場上公司數量不夠多、市場市值較小,機構投資者想進入但進不來,或進來后找到能容納大資金的公司較少,這是制約流動性的主要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制度的完善,企業增量所帶來的效益會逐漸體現,無論是流動性、市場關注度還是估值不匹配等問題都將被解決。”諸海濱說。
同時,市場各方對北交所也是充滿期許。張可亮表示,期待持續出臺政策鼓勵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登陸新三板、北交所。一方面北交所要通過完善自身制度,從資本市場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貢獻,優化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另一方面要敞開大門辦市場,利用好發揮好自身的樞紐功能,成為支持“專精特新”的抓手和平臺。
“從一年來市場的表現來看,北交所流動性雖有待改善,但已逐步融入A股市場。”申萬宏源專精特新首席分析師劉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北交所混合交易制度落地、增加優質資產供給,這樣未來流動性將會逐步改善。
諸海濱建議,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投資人了解北交所市場的各種特點、了解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和“專精特新”屬性,這是提升市場關注度、修復估值的必要舉措。
王榕表示,期待未來北交所繼續健全融資端和投資端的雙核功能,在融資端豐富金融工具、設置高效便捷的融資通道,讓靈活多元的制度吸引更多優秀的中小企業。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開市一年成績不凡 北交所構建服務中小企業新生態
- 下一篇:改革的新三板,進擊的北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