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謀變
港交所站在了“破舊”和“立新”的十字路口。
一邊是運營與業績,以及來自新加坡交易所的挑戰等多方面的壓力,需要做出更多改變;一邊是GEM(香港創業板)這個如同“死板”的“燙手山芋”,要如何改革。
對于前者,港交所時隔四年再度拋出上市制度改革——宣布擬通過修改主板上市規則,降低上市門檻,吸引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等五類無盈利、無收入類科技企業赴港上市,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后者,依然懸而未決。
繼2018年“新經濟”改革后,港交所是否能再度創出它的“高光”時刻?更多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人士認為,港交所這波改革成效以及這些無收益科技企業能否受到投資人青睞,取決于港股市場未來是否能復蘇,也取決于這些企業的業績表現。
選擇先破后立,還是先立后破,該破什么、立什么,考驗著港交所的智慧。
“鋪路”無收益特專科技公司
10月1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宣讀其上任后上任后,其中提到,港交所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同時構思活化GEM,為中小型及初創企業提供更有效融資平臺。
同日,港交所刊發有關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詢文件,建議修訂現有上市規則,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交所上市,并就此征詢公眾意見。根據咨詢文件,新規則將適用于五個方面的特專科技行業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投資者對特專科技行業的前景特別看好,這些公司對于投資者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稱,在與市場進行初步溝通的時候,也詢問了投資人的建議。
陳翊庭表示,“從全球不同交易所的競爭態勢來講,香港還是有獨特吸引力的,這些特專科技的公司,如果選擇來香港上市,通過我們與內地的互聯互通例如港股通等方式,有機會接觸到國內的一些廣大的投資者群體。”
對于特專科技公司,咨詢文件中又分為以下兩個類別:一類是旗下特專科技產品已實現有意義的商業化(以其收益達到某最低門檻證明)的公司(咨詢文件中稱為“已商業化公司”);另一類是主要從事研發以將特專科技產品商業化或仍未達到最低收益門檻的公司(咨詢文件中稱為“未商業化公司”)。
對于已商業化公司的,咨詢意見中要求上市時預期最低市值為80億港元,收益要求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每年研發投資金額占總營運開支至少15%;而未商業化公司上市時預期最低市值150億港元,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每年研發投資金額占總營運開支至少50%。
在安永華南區科技、媒體和電信業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曾文元看來,從咨詢文件列的建議標準來看,有機會達到要求的多為高估值的科技公司,門檻比之前市場的預想高。
“首先是估值有難度,由于此類公司在未商業化前一般都會欠缺有效的歷史數據,投資者的估值基準及擬上市公司的市值預期主要基于擬上市公司的特專業務的未來預估,較難確定,而且在現在海外加息周期中,對于高估值的公司更為不利。”曾文元告訴經濟觀察報。
對于估值的設定,陳翊庭認為并不太高。“我們初步和市場進行了一些溝通,大家的反應是認為不會很高,我們一般認為一個獨角獸的市值大概是10億美元,那就是差不多80億-90億港元的水平,我們認為這些公司還是很多的,例如在國內科創板上市的專精特新公司,他們的規定也是處于這個范圍的,所以我們認為沒有定得太高。”陳翊庭說。
由于未商業化公司面臨的風險(包括產品及/或服務未能成功商業化或因資金不足而經營失敗的風險)較高,《上市規則》及指引均對未商業化公司施加額外規定。例如商業化路徑方面,未商業化公司應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曾文元認為,港交所要求未商業化的上市申請人證明及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而實際操作中如何決定其未來可商業化的市場,存在主觀因素和判斷成分。
艾德金融研究部聯席董事陳剛則認為,從具體的細則來看,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幾項細則是一個相互的影響。實際上,如果上市公司未能達到一定的收益,其上市時的估值也會較為偏低,甚至會達不到上市的市值要求,即使能夠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如果基礎數據機構不看好,公司也會找不到獨立投資者和基石投資者。
改革勢在必行
正如陳翊庭所言,為這些無盈利、無收入類科技公司量身訂造了一套規則,是沖著競爭力來考慮的。
然而,港交所扮演的絕不僅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角色,它一方面要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作為中國離岸的融資中心,改革將會給國內的一些中小型特專科技企業帶來上市融資、品牌提升等效果。
“對于港交所來說,迫于業績壓力,改革勢在必行。”陳剛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2022上半年,香港市場首發融資可謂慘淡,共有27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額193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比IPO數量減少70%,籌資額下降近90%。
來自彭博和畢馬威的分析指出,2022年上半年,港交所IPO融資額排名已跌出全球前五,遠低于上交所的2563億港元、深交所的1201億港元、韓國證券交易所的909億港元、迪拜金融交易所的476億港元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404億港元。而在2021年的上半年和全年,港交所融資額還分別位列全球第三與第四;2020年上半年,港交所籌資額也排名第三,僅次于上交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
要知道,作為全球領先的證券交易所,港交所一度風光無限。2009至2021年的十三年時間里,香港有七年登上全球IPO集資額榜首。尤其是2018年其進行上市制度改革,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和同股不同權創新公司以及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后,大批新經濟公司涌入,香港資本市場的多樣性、流動性及深廣度持續提升。
今年港股新股發行不盡人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曾文元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影響亞太區多地的經濟與IPO活動。上半年,中國香港的疫情、新冠病毒變異、海外通脹引起的利率上漲、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俄烏戰爭、全球政局不穩定等宏觀因素,讓投資者的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香港的IPO活動也有所放緩。
截至目前,今年恒生指數已經下跌超過三成,位列全球主要股市末端。7月以來,港股市場在多重不確定因素下持續走弱,恒生指數于10月初跌破2011年以來低點,主板成交清淡,海外主動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賣空占比疊創新高,市場情緒較為低迷。
在大環境不理想的影響下,IPO上市定價、融資額、市場興趣度等都大打折扣。市場擔心,以目前港股相對偏低的流動性,修訂的規則對于現階段港股市場的影響,以及讓更多這種無收益的企業進入港股市場,投資人是否會感興趣。
陳剛認為,修訂的規則對于港股市場流動性是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的,但如果市場回升走穩,資金面回流,整體流動性提升,則會是正面的賦能。
過去數年,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目的地的選擇,目光更多投向美國和中國香港。而今年5月,蔚來赴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帶動了新交所“出圈”走紅。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網站數據,新交所從市場體量、企業規模、到流動性方面,都存在劣勢。但在打好“國際化”這張王牌上,新加坡發揮到極致,抓住了機遇,使得當企業排除美股市場選擇時,新交所往往成為優先考慮的選項之一。根據富途安逸的報告,目前中國企業境外上市數量上,新交所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香港和美國。
GEM難題懸而未決
在尋求突破的同時,GEM越來越成為港交所無法回避的難題。
10月以來,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2250.510, 0.00, 0.00%)跌破35點,落到32點位附近。該指數從歷史最高的1800點至今,跌沒了99.98%,成為近日市場熱議的話題。這個曾被寄予厚望,創設之初被譽為東方的納斯達克的香港創業板,到底是怎么了?
2004年,港交所修改了主板上市規則,新規則規定只要是市值達40億港元、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達5億港元、股東數目達1000名的企業,則無需具備三年盈利紀錄也可在主板上市。門檻一降低,一些創業板公司按捺不住,宣布將自行撤去創業板上市資格,去主板上市。由此,創業板無法享受到這些公司成長帶來的福利。
2008年,港交所對創業板進行了重新定位,將香港創業板重新定位為升主板的踏腳石。大量好公司轉板去了主板。2015年以來,每年在香港創業板新上市的公司平均數量為20家,平均每家的募集額為8000萬港元,而上市費用就需要約1000萬港元,導致沒有太多公司愿意去上市。
2018年,港交所修訂《創業板規則》,提高在創業板上市門檻,以及取消由創業板改名的GEM轉板至主板的“簡化申請程序”,將GEM重新定位為供中小企上市的獨立市場。其后,GEM越來越邊緣化,新上市公司數目及GEM公司的集資額均有所下跌。2018年全年,有75家公司在GEM上市,到了2021年僅有1家上市。去年GEM的唯一新股集資約5500萬港元,而主板則共有96家公司進行IPO,近3300億元集資額,兩者在上市數目和集資額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這樣發展下去,GEM恐怕會變成“死板”。面對GEM的現狀,港交所于2021年5月公布主板盈利規定咨詢總結時指出,準備檢討GEM,包括關于GEM的定位及市場觀感之意見。若檢討后認為聯交所必須修訂《GEM上市規則》,將再刊發咨詢文件,就如何作恰當的改革征詢市場意見。
在此次港交所的特專科技市場咨詢中,記者注意到,有獨立一小節就GEM改革進行了闡述,港交所表示,已經注意到香港金發局早前建議改革GEM,其他持份者亦贊成GEM改革。
港交所改革DNA
無論是“立新”還是“破舊”,港交所都不容易。
對于前者,“讓無收益科技公司”上市改革成效取決于港股市場未來能否復蘇,也取決于這些企業的業績表現。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人士看來,改革能否取得效果或者說能否重現當2018年起的上市潮,還是要看港股何時能夠止跌企穩,甚至重拾升勢。如果到時特專科技企業的上市估值、上市表現等數據亮眼,相信會帶動一波上市潮。“以港股這兩年日均的成交量,只要能完成上市這一步的中小型的特專科技企業,上市之后成交量還是可以托得住,但之后的流動性強弱還是跟企業本身是否受到市場青睞有關。”陳剛稱。“從某程度上來講,關鍵考量的因素是環球資金能否再度進入香港市場,能否拖得住這個市場,以目前的成交量看好像是托不住的感覺,但如果是優質的企業,投資者肯定還是會進來的。”博大資本國際行政總裁溫天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百惠證券策略師岑智勇亦認為,上市潮的出現與否,與未來港股市場走勢息息相關。其表示,“最近恒生指數已經跌到15000點了,感覺有一些投資者開始進入,但總體而言,如果宏觀形勢沒有改善,我比較擔心參與股市的人不會很多,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新經濟或者一些沒有盈利的企業,市場可能都不太感興趣。”
對于GEM日后要如何發展、如何激活,溫天納認為,或許可以與特專科技公司的改革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針對創業板引進一些好的企業和投資者,這的確是一個大難題,因為環球市場也是在爭奪相關的資源,但這個的確是港交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讓創業板就此被淘汰。
改革是港交所的DNA。過去一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改革措施,備受市場歡迎,例如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不斷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以及引入新的SPAC上市機制。“全球宏觀經濟似乎面對各種干擾的挑戰,波動劇烈,對于交易所來說,這些壓力并不陌生。”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在網志中提出了建設面向未來的領先市場的愿景。
歐冠升稱,行業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港交所不再只是與其他交易所競爭,也在與金融科技公司、數碼資產平臺和其他一些初創企業競爭,需要從以基礎設施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進化,進一步了解客戶的需求。在他看來,客戶需要渠道投資新的資產類別,例如數碼資產和ESG投資,也需要更豐富的數據和信息服務。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