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與兩融規則同時出臺,有利于提升北交所吸引力
9月2日,是北交所宣布成立一周年的日子。當天,市場期待已久的北交所首個指數——北證50成份指數正式發布。此外,北交所還制定了《北京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細則(征求意見稿)》,以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個人以為,指數與兩融業務同時出臺,將有利于提升北交所的吸引力,對于北交所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北交所是資本市場不斷深化改革的必然結果。北交所從宣布設立,到正式開市,只有短短的74天。也讓市場見證了什么是“北交所速度”。與科創板從提出設立到最終25家首批公司掛牌花了8個多月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客觀上,“北交所速度”也體現在其一年來的發展成果上。
截至今年9月2日,自宣布成立北交所的一年時間以來,北交所無論是在市場規模、融資金額方面,還是在投資者參與方面,無疑都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掛牌上市公司已達到110家,且“專精特新”型企業占比七成以上;融資額方面,110家公司累計融資235億元,平均每家2.1億元,這對于小型企業而言并不算低;開戶投資者數量方面,已突破512萬戶。而且,像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QFII/RQFII等紛紛入市。
盡管成績有目共睹,但北交所所存在的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北交所上市公司流動性問題。雖然北交所某些熱門個股也受到市場的追捧,但整體而言,北交所上市公司成交并不活躍。以9月5日收盤為例。當天成交量低于1000手的上市公司數量高達47家,占比42.73%,該比例并不低,且為數不少個股都是“心電圖”走勢。北交所存在的流動性短板,是明顯不利于該市場發展的。
再如指數編制問題。北交所開市掛牌公司就已超過80家,但直到成立一周年才發布指數,期間對于投資者投資北交所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一個板塊或一個市場的指數,既是反映這個市場走勢的信心指數,也能為投資者的投資活動提供參考。沒有發布指數,投資者買入股票時就會有“盲人摸象”的感覺,如此不僅會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也會打擊投資者的入市熱情。
此外,北交所頻現的轉板現象,同樣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自北交所開市至今,已先后有觀典防務轉板科創板、泰祥股份與翰博高新轉板創業板等三起成功轉板案例。目前在北交所掛牌的企業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既擁有融資的平臺,首發股東也擁有套現的場所,但多家公司仍然要轉板至科創板或創業板,只能說明北交所對這些企業的吸引力不足。而且,不排除今后會有更多企業轉板的可能,而這對于北交所而言并非好消息。
此次北交所發布北證50成份指數,以及出臺兩融業務規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指數的發布,無形中能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也讓北交所投資者對于市場的漲跌、波動或走勢等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其投資活動。兩融業務規則的出臺,既讓北交所投資者擁有了融資的工具,也讓投資者對北交所個股“做空”變成現實。個人以為,發布指數與出臺兩融規則,對于提升北交所的吸引力將是大有裨益的。
但很顯然,在提升市場吸引力方面,北交所還有很大的騰挪空間。而且,僅僅靠發布指數與出臺兩融規則提升北交所吸引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個人以為,在提升北交所吸引力方面,首先要把好企業的入市關。北交所為中小“專精特特”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一板塊定位不能有絲毫的動搖,與此同時,也應將業績與成長性不佳的企業擋在門外。這兩點是提升市場吸引力的根本。其次,建議降低投資者進入北交所投資的門檻。門檻過高,不僅會產生流動性問題,也會降低北交所市場的吸引力。此外,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北交所的制度建設,強化市場監管,并做好投資者保護工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