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運行滿九個月:增量“資金活水”不斷涌入
8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開市運行滿九個月,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達105家,總市值接近2000億元。此外,增量“資金活水”也在不斷涌入,第二批3只北交所主題基金獲批,公募基金取消精選層投資比例限制,社保基金、保險資金、QFII均已進場。
“北交所開市以來,市場平穩運行,當前已初步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各項基礎制度得到市場檢驗,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效果凸顯。”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優質標的投資價值凸顯
近一個月,北交所迎來3只新股,其價值引導和價值發現功能進一步優化。
以8月8日上市的海泰新能為例,在上市首日收漲27.4%后,第二個交易日更是喜提漲停。此外,派特爾、惠豐鉆石也均實現上市首日上漲。截至8月12日(上一個交易日),上述3家公司當日收盤價與上市首日收盤價比較均實現上漲,其中最高累計漲幅達20.84%。
“部分優質標的的投資價值凸顯,賺錢效應‘點燃’市場情緒。”常春林表示,北交所市場優質企業集結態勢正在形成,近期北交所新上市的公司均質地優良,海泰新能、惠豐鉆石等是工信部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派特爾則入選“2021年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3家公司均屬于高新技術企業,也都處于國家重點發展的熱門賽道。此外,海泰新能則是北交所首家凈利潤過億元的上市公司。
“下半年以來,北交所共公開發行14只股票,其中上市首日破發的僅有4只,但后期漲勢較好。從6月份至今,如果參與每一只股票打新,現在收益率可達20%。”廣東力量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為繹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談及北交所個別新股破發的原因,一位市場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除受今年大環境影響外,北交所與滬深兩市股票發行機制有所不同,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均屬于首次公開發行,而北交所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就已在新三板掛牌發行,股東結構較為復雜。同時,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實際控制人、董監高上市后鎖定期較短。故而北交所公司股價或多呈現先低后高的走勢。
“北交所公司上市初期博弈更加充分,相當于解禁壓力提前釋放,中長期看,隨著企業業績增長,其投資價值會逐漸凸顯。”有接近監管層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北交所還創下開市以來審核速度的新紀錄,華嶺股份、中科美菱兩家企業從受理到上會僅用時37天。截至目前,申請北交所上市企業從受理到證監會注冊,平均用時149天。
“很多企業在6月份根據2021年年報集中申報,因此當前北交所集結了一批優質企業,面臨重要的戰略窗口期。”朱為繹稱。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當前首要建設任務就是為優質企業開通上市“快車道”,盡快形成高質量的初始上市數量“上規模”,充分釋放投融兩端需求、有力支撐北交所市場深度和廣度、有效保障市場功能發揮和生態形成。
“從中長期來講,發行審核提速將持續吸引優質企業在北交所上市,而優質上市公司又是證券交易所的基石,將持續為投資者帶來賺錢效應,進而吸引更大規模、更多類型的投資者參與北交所市場。”常春林稱。
“投融兩擴”方可實現“投融兩活”
北交所流動性問題一直是市場較為關注的話題。近期,北交所管理層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優化流動性。
7月23日至24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梅表示,加大特色制度供給。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穩步推進交易機制創新,推動混合做市、融資融券等制度盡快落地實施。不斷優化市場生態,擴大投資者隊伍,豐富投資者類型。
7月29日,北交所市場發展部總監黃磊表示,構建股票基金和衍生品多種類型的市場產品體系,通過投融兩端的主體匯聚、資金匯聚,提升市場的交易便捷性和交易的效果。
對此,周運南認為,為了“上規模”時,避免出現“面多水少”的情況,唯有北交所“投融兩擴”(即投資和上市),方可實現“投融兩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針對進一步提升北交所流動性,周運南建議,首先,首批8只北交所主題基金已建倉,第二批3只主題基金正在募集流程中,呼吁成立并放行更多主題基金上市;其次,雖然眾多券商和存量公募基金都積極表態投資北交所,但部分仍是“雷聲大雨點小”,為此北交所應持續改革并引導和吸引更多存量資金入市;再次,給予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大型長期投資機構在網下打新、戰略配售、公開發行、定增、可轉債、優先股等投資渠道上適度的傾斜;最后,盡快落地北交所指數,研發并推出指數化產品及延伸產品,豐富社會資金投資北交所渠道。
朱為繹表示,除了出臺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的政策,還需解決北交所的再融資問題。北交所不能只提供股權融資產品,還需要盡快推出公募可轉債等產品,以提供給上市公司更多選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