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場化定價機制約束力顯現
隨著今年來新股破發甚至是首日破發的頻頻出現,注冊制下的新股定價機制正在發揮調節作用,倒逼發行人審慎定價。5月已上市的江蘇華辰、科創新材等5只新股首日全部未有破發,待上市的新股發行市盈率下行趨勢明顯。
多只新股發行市盈率低于行業均值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除已上市新股外,在已披露發行公告的14只待上市新股中,屬于創業板、科創板、主板及北交所新股的分別有4只、3只、3只、4只。除科創板新股云從科技發行市盈率不適用外,其余13只待上市新股對應的市盈率均低于行業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新股發行市盈率下行趨勢明顯。
菲菱科思5月16日公告,截至2022年5月12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行業最近一個月靜態平均市盈率為31.13倍。本次發行價格72.00元/股對應的公司2021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攤薄后市盈率為24.07倍。
同日,必易微公布本次發行價格55.15元/股對應的公司2021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的攤薄后市盈率為16.24倍,低于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公司所處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41.66倍,也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靜態市盈率平均水平。
此前,新股中科江南、陽光乳業等公司公布的發行市盈率也低于其所處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
開源證券研報稱,新股市場在經歷了近期大批量的破發后,在市場自我調節的作用下,注冊制板塊新股發行市盈率、新股發行市盈率相比行業市盈率的溢價率逐漸回落,截至2022年第16周已分別下降至42.5倍、26.8%,表明網下報價正逐漸回歸理性。
破發倒逼發行定價更趨理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股破發現象與二級市場走勢密切相關,是市場理性回歸的過程,破發倒逼發行人在一級市場審慎定價,也表明注冊制下新股發行的市場動態化調節機制是有效的。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年內共有127只新股上市,其中3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新股破發率達29.13%。4月份新股破發率最高,超過40%。招商證券研報則顯示,2022年3月和4月,在整體市場情緒低迷環境下,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比例分別達35.3%和48.6%。從板塊分布來看,科創板和創業板新股破發較為集中,2022年4月破發的17只新股中,13只為科創板上市新股,4只為創業板上市新股。
今年5月以來,新股發行節奏放緩,已上市新股也未有破發現象,新股發行市盈率整體下行,定價也更趨理性。其中,普蕊斯5月17日登陸創業板,漲幅59.49%;北交所新股科創新材5月13日上市,發行價格4.6元/股,上市首日盤中一度觸及臨停,最終報收11.13元,較發行價上漲141.96%。江蘇華辰、銘科精技、嘉環科技三只新股上市首日均漲超43%。
華金證券研報稱,新股定價主導權可能開始向二級市場讓渡,定價博弈預計進行中。從注冊制新股數據來看,4月新股發行定價未能延續下行平抑趨勢,而是略微出現抬升;但新股開板市盈率在發行市盈率抬升背景下不僅未升,甚至還略微下降,打新收益更被降至注冊制實施以來最低,新股定價主導權可能正逐漸向二級市場讓渡,二級倒逼一級發行定價做出修正成為可能。德邦證券則認為,新股定價回歸理性,破發實屬正常,體現了注冊制要求下的市場化定價。隨著破發潮的來臨,在包銷模式下的承銷商需承擔破發風險與資金占用成本。
投行定價能力受考驗
在市場各方博弈的同時,證券公司的定價能力也不斷受到考驗。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在4月公開表示,近期許多企業IPO跌破發行價,其原因不是因為IPO太多,而是IPO定價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上交所則在近期組織多家券商召開座談會,研討破發現象。上交所在會上強調,各主承銷商應當按照協會規范要求審慎撰寫投資價值報告,充分開展投資者路演溝通工作,提升市場風險,管理好發行人估值定價預期,合理規劃募投項目,在充分考慮市場、行業及承銷風險后,審慎確定發行價格。據悉,下一步,上交所考慮將大比例破發等指標納入主承銷商執業質量評價等。
日前,在新股詢價過程中,一券商的“烏龍報價”遭火速處罰,引起市場關注。在科創板新股思特威的詢價過程中,西部證券睿赫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給出960元的定價,報價較發行價31.51元/股高出30倍。西部證券表示,因交易出現操作失誤,致使報價出現錯誤。針對“烏龍報價”,中國證券業協會將西部證券睿赫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列入限制名單,一個月內不得參與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相關項目的網下詢價和配售。
分析人士指出,年內新股破發數量的增多,愈發考驗券商的定價能力。券商在新股定價中承擔重要職責,對報價不規范、隨意報價的券商進行懲戒,更是督促其規范報價專業合規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IPO發行節奏放慢?什么情況?或與這一因素有關
- 下一篇:晉企大禹生物“登陸”北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