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針對性措施 防范北交所套現潮
步入2022年后,北交所上市公司將有大量的限售股解禁。據統計,2022上半年北交所涉及解禁的上市公司有59家,總規模合計765億元,相當于目前北交所總市值的三分之一。今年1月份以來,起碼已有1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披露減持公告,占北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13%。
在北交所設立之前,新三板市場的發展曾有過短暫的輝煌,掛牌公司數量也曾突破萬家大關,新三板市場也因之成為全球掛牌公司數量首家過萬的市場。但是,近些年來,由于受市場規模、結構、需求多元等因素影響,新三板出現了諸如融資額下降、交易不活躍、申請掛牌公司減少、主動摘牌公司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又倒逼新三板市場必須進行改革,北交所的設立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結果。
相對于新三板掛牌公司,在北交所掛牌的企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其新股發行、再融資、交易機制等與滬深A股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客觀上講,這也為創投資金、風投基金等從資本市場退出創造了條件。因此,北交所相關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后出現減持潮,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盡管1月份以來已有多家公司發布了減持公告,但對于減持所產生的影響,市場上卻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有觀點認為,北交所市場減持的壓力并不大。理由是相對于科創板與創業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更高。北交所公司第一大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平均持股比例為54%,科創板為42%,創業板為39%。第一大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持股集中度高,減持意愿不強。
此外,相對于創業板與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估值要低得多。目前北交所所有上市公司靜態平均市盈率為46倍,遠遠低于創業板的60倍與科創板的71倍。而且,北交所市盈率低于30倍的上市公司占比近一半。較低的估值水平,導致股東惜售心理嚴重。
盡管如此,北交所眾多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仍然不可忽視。一方面,股東減持必然會對股價產生壓力。發布減持公告后,北交所多家上市公司股價均出現下跌走勢,個中雖然不無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但顯然也與減持公告的發布存在關聯。而股價的下跌,必然會波及投資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更多北交所公司發布減持公告,對北交所市場投資者情緒的影響無疑也是負面的。畢竟,發布減持公告的上市公司占比達到13%,而這樣的比例并不低。隨著今后解禁公司的增多,這一比例或許會有所上升,這對于北交所投資者信心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創業板曾被市場解讀為“套現板”,科創板公司解禁后,也出現大規模套現現象。北交所如果重演創業板與科創板的套現故事,客觀上并不利于北交所市場的發展。畢竟,雖然北交所掛牌的都是上市公司,但與科創板與創業板相比,其流動性不足的短板依然存在,交投不太活躍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一個股東頻頻大規模套現的市場,也不會受到投資者的歡迎。
防范北交所減持潮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個人認為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應強制規定,北交所上市公司股價低于發行價時,應禁止發起人股東的減持行為。由于2億元的市值也可在北交所掛牌,較低的門檻,也有必要延長北交所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鎖定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