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專精特新”定位的因地制宜:北交所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中國版納斯達克”
北交所成長于新三板,而新三板在推出之初市場便普遍將其對標美國的納斯達克,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納斯達克的發展歷程和現今狀況,認為此次北交所和新三板的組織架構和制度雖與納斯達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在企業融資服務的定位上存在顯著的區別。
納斯達克的發展歷程:始于純粹,合于需求,脫于平庸,始于純粹。
納斯達克起源于對場外交易股票進行自動化管理,設立的初衷為為支離破碎的OTC 市場提供高效交易場所。合于需求:納斯達克迎來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主要是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邁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此期間大量的科技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在此大背景下,納斯達克成立初期便得以欣欣向榮的催化劑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國經濟出現短暫衰退,以藍籌消費股為主的美股“漂亮50”
集體啞火,市場開啟了對小盤科技股的偏好,新興科技公司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脫于平庸:對中小型新興科技企業的支持是納斯達克的“立根之本”,但部分公司逐漸成長為了行業內部的龍頭,證券交易活躍,且風險顯著區別于盈利尚不穩定的中小公司,因此為了穩固住此類上市公司,提升市場吸引力,同時將風險偏好不同的投資者區分開來,納斯達克于1982 年首次推行市場分層,后逐漸形成了現如今的“全球精選市場-全球市場=資本市場”的三層次格局。三層次之間具備靈活的轉板機制,推動企業茁壯成長,亦督促企業提升治理水平。
北交所在組織架構上與納斯達克相類似:以原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組建形成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交所的遞進關系,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整體而言為新三板中公司質地最佳、流動性最充裕的一批。
北交所在企業融資服務的定位上與納斯達克存在顯著區別:北交所的建立意在打造“創投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區域股權市場—新三板—交易所市場”的全鏈條支持體系,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暢通直接融資路徑,與滬深交易所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定位于服務“專精特新”的中小型企業。而納斯達克實與紐交所構成相對競爭關系,現今納斯達克已不僅僅像其初期一樣僅定位于服務中小創型科技企業,而是形成以科技行業為主,輔以傳統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格局,誕生了一大批各行業中的藍籌白馬。北交所選擇的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定點扶持“專精特新”企業更為貼合目前中國現有的交易所的發展格局,更為聚焦在中國科技發展道路中的“補短板”的需求,體現了國家政策“因地制宜”的考量。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