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變身北交所有深意,中國組團對標紐交所、納斯達克CP?
9月2日晚,官方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新三板的改革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躍升為北京證券交易所,與上交所、深交所平起平坐,絕對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這到底意味著什么?會對主板、科創板、創業板產生抽水效應嗎?
眾所周知,新三板問世于2006年,初心是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可是,15年過去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實際效果離設立目標相距甚遠,主要表現為融資能力差,交易低迷,許多投資者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玩。
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為7300余家,總市值2萬億元,累計融資逾5400億元,287家公司完成IPO,看起來不錯,但若攤到15年的時間跨度里幾乎微不足道。
按照官方的表態,變身北交所后,新三板升級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這意味著將會有一系列改革舉措,中小企業迎來重大利好。
除了目前的精選層設計,北交所未來大概率會與深交所打通,一些優質的掛牌企業有望直通深交所,大大豐富A股上市公司的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北交所的創立就是為了活躍新三板,為新三板特別是創新層的中小型公司以及從主板退市的轉板公司服務。
他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堅持北交所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維持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交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同步試點證券發行注冊制;二是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堅持錯位發展與互聯互通,發揮好轉板上市功能;三是北交所與新三板現有創新層、基礎層堅持統籌協調與制度聯動,維護市場結構平衡;四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合格投資者踴躍參與、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的良性市場生態。
北交所推出后,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結構將進一步擴充。上海主板和科創板,深圳主板和創業板,香港主板和中小板,再加之北交所,不論在體系的完備性上,還是體量上,可能都無人可以匹敵,形成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資本市場。相比之下,美國主要由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二元體系。
盈利的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三大交易所中任選一處作為自己的上市地點,虧損狀態的公司可以選擇港交所,如果科技屬性較強,還可以選擇科創板。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以從北交所過渡,成長壯大再轉移到三大交易所,融資難問題大大緩解,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金融版圖中的地位也有望得到大幅度提高。
有部分投資者擔心,北交所的推出會對深交所、上交所產生抽水效應。從目前來看,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北交所預計會繼續保持較高的門檻。
按照目前的規定,只有合格投資者與受限投資者才能參與新三板的投資。比如,對自然人的要求是客戶賬戶內前一交易日日終資產總值在500萬以上,同時擁有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一般企業客戶也要求是注冊資本在人民幣500萬以上的法人或實繳出資總額在人民幣500萬以上的合伙企業。北交所為了提高融資能力,活躍交易,未來一定會降低門檻,不過也不太可能低于百萬級別。
壞消息是,A股殼資源徹底喪失價值。注冊制后,企業上市難度大大降低,北交所出現后,A股的來源進一步擴充,有人戲稱,自家隔壁的奶茶店、水果店上市也不是沒有可能。大家不要再有任何幻想,一個垃圾股被并購重組后搖身一變成白天鵝的時代已過去,價值投資才是王道。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