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場火熱4月:多只數十億至百億美金規模中國公司推進境外上市
本周,是2021年4月的最后一周。通常來講,每年的第二季度、以及第三季度末、第四季度是投行業務的高峰期,不只IPO,同樣包括再融資和可轉債。
其中,騰訊于4月22日在港交所公告稱,已根據計劃完成發行41.5億美元票據。同一天,美團以每股273.80港元的配售價完成1.87億股配售股份;此外,美團分別于2027年和2028年到期的兩項可轉債同樣發行完畢,總籌集95.8億美元。
事實上,除了騰訊、美團這兩家具有超高知名度的互聯網巨頭外,中國燃氣、安踏等在內不同行業的頭部企業同樣在過去數天內已完成規模數十億美元的再融資,這放在過往來看亦屬于大規模的再融資項目。
至于IPO市場,Dealogic的數據顯示,3月科技企業IPO的首日漲幅為41%,低于今年1月和2月平均59%的首日漲幅,市場波動顯而易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輪市場調整或為市場的長期往上走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反映在中概股上,不少在上市首日或后市短期表現略有壓力的企業,現逐步回到上市后最高水平乃至突破最高點。
換言之,這些中國企業的基本面較好,某些時間段內的表現不理想只是整體市場動蕩的直接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幾周,多只預期市值可達數十億甚至超百億美元的中概股紛紛公開遞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操辦這些IPO項目的投行和公司管理層對企業本身的質地、以及市場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走勢,均呈較為樂觀的態度。
高盛投資銀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國投資銀行業務聯席主管蔡衛則向《IPO早知道》表示,相較于2018年甚至更早之前的歷史高位,今年上市企業的平均質量或將更高,一部分相當成熟的頭部企業或選擇在今年完成IPO或者再融資。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對于企業和一級市場投資人來講,IPO定價的高低或多或少對募資額規模和投資收益存在一定影響。
但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IPO發行的攤薄比例并沒有那么高,這意味著IPO定價的高低影響也就沒那么絕對。
2020年下半年,金山云、達達、貝殼找房、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均在上市不到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首次增發,釋放較少的份額去募集足量的資金。
甚至,2020年的第二季度,多家中國公司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獲美國參議院通過后仍成功登陸美股,彼時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負面情緒較今天顯然有過之無不及,IPO估值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響。但他們的后續增發都很成功,資本市場長期來看還是更關注企業自身的業務模式和增長前景。
對于志在成為細分行業“第一股”的企業而言,上市的決定尤為重要。
作為行業“第一股”,一方面,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市場教育,畢竟投資者對這類企業甚至整個行業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沒有可比公司的存在,某種意義上“第一股”是在界定這個行業是什么樣的一個行業、行業的發展途徑應該是什么、未來的增長空間有什么?
可以說,“第一股”就是第一家系統地去讓投資者了解這個行業的企業——雖然企業經常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相較于后續上市企業, 也往往能帶來更好的回報。
總體上,對于基本面良好的企業而言,上市的時間節點雖然重要,但市場的波動很難預測,因此對IPO時間表不該產生過多的影響,打鐵還需自身硬,關鍵仍在于自身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和未來的成長空間。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