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融資第三條路:赴日本上市?
日本媒體報道稱,臺灣初創企業Appier Group近日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簡稱“東證”)旗下的東證MOTHERS(相當于創業板)市場上市。東證計劃以此為契機,吸引亞洲有潛力的初創企業赴日本上市。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港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等一直是海外上市熱門選擇。除此之外,日本市場是不是中企海外上市的“第三條路”,《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調查。
日本有四大證券交易所,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東京證券交易所,此外還有名古屋證券交易所(簡稱“名證”)、札幌證券交易所以及福岡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878年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目前市值僅次于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場規模居世界第四。
據常年從事中日投資業務的日本VERYBEST律師事務所中國合伙人翁道逵律師介紹,東證和名證是日本主要的上市平臺,其中名證上市的公司多為名古屋周邊的企業,交易量相對較少,而日本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是在東證上市的。細分而言,東證又內設四個市場板塊,分別是:東證一部、東證二部、MOTHERS、JASDAQ,而東證一部的上市難度是最嚴格的。
除了本國企業,東證對于外國企業也秉持開放及歡迎的態度。東證為吸引外國企業在日本上市,曾在1973年專門設立“外國部”,但隨著交易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2005年這一部門被取消,改由東證四個市場板塊接納上市。然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實施后,由于加重上市公司的披露義務,使得原本在日本證券市場交易量就相對較少的歐美企業,更是有了“雞肋”之感,于是紛紛提出終止上市的申請。
對于東證來說,海外企業客戶的流失是東證建立國際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東證上市推進部的工作人員去年接受日本《東洋經濟》雜志采訪時表示,東證不僅在美國等北美國家,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也都多次舉行研討會,吸引外資企業來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而很多海外企業選擇東證上市,看重的是差額收益——與其他主要亞洲市場和美國市場相比,在東證上市的上市成本相對較低,而初始市值往往受到高價評估,很多上市企業單從差價就可以有所收益。
隨著東證新股公開活躍度高居不下,以及世界領先的高市值優勢和高流動性特點,東證交易的活躍度穩居亞洲第一;而東證的MOTHERS市場,本就適合有融資需求的初創公司上市,近年來隨著大量個人投資者的涌入,越來越受到美國硅谷及東南亞地區初創企業的青睞。而東證也希望能與AI(人工智能)、大數據、航天業務、醫療保健、互聯網廣告等領域的初創企業進行深入合作。
作為中國企業,如果在日本上市,應該選擇哪一個市場作為上市平臺呢?翁道逵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日本相關政策規定,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海外企業,只能通過東證在日本上市,大致可以選擇兩種模式——直接上市和間接上市,前者是指上市公司保留其所固有的外資身份,后者則指借助日本法人的身份上市。通常這類海外企業會先在日本設立公司,經營到一定規模、符合東證上市標準后,以間接模式上市。
東證上市標準,因市場不同而有所差別。簡單來說,東證一部上市標準最為嚴格,需要股東人數達到2200人以上、企業連續經營超過3年、凈資產達到10億日元(約合6018萬元人民幣)以上,并且在上市時市價總額要達到250億日元以上。對于很多海外企業以及日本企業而言,這樣的上市標準未免門檻過高,所以會選擇“曲線救國”上市——先通過MOTHERS市場上市,解決融資問題,條件成熟后再到東證一部上市。MOTHERS市場上市標準相對東證一部緩和很多,股東人數達200人以上、連續經營1年、市價總額10億日元以上,并且對凈資產額沒有特別要求。這樣的條件,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更具現實的吸引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